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工作>疾控文化>疾控艺苑>详细内容

红安人的“苕”劲

发布时间:2015-07-09 信息来源:市疾控中心 【字体:

     家乡话中,“苕”有两种用法。其一是做名词用,专指红薯;其二是做形容词,包含愚笨、死磕、倔犟、不服输、霸蛮等意思,有褒有贬,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见仁见智。如果要用家乡话来形容愚公,那么愚公无疑很“苕”,愚公移山就是使“苕”劲。

  我与苕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成长于食物匮乏的年代,那时瓜菜半年粮,苕基本上就是我童年的主食。苕养育了我,使自幼瘦小羸弱的我逐渐有了些苕劲。但因为吃多了苕,甘甜的苕留给我的却是苦涩艰辛的回忆,以至于成年后很少吃苕。我的个性很苕,为人本分老实,说话直抒胸臆,做事不走捷径,经常不经意中得罪人,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说我就是一个苕。我却一路“苕”来,本性不改。在我看来,苕才是做人的本真。为人做事若从来不露半点苕性,便是戴着面具,让人叵测。古语云:“大智若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我理解为做人有苕性、干事使苕劲者多半具有踏实、坚韧的品格,是拥有大智慧的。

  现代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当年目睹中国平民教育的落后现状,也曾苕性大发,他毅然放弃优厚待遇,脱去西装革履,换上布衣草鞋,下乡为农民办教育,面对别人的讥讽,他写下了一首《傻瓜诗》:“傻瓜种瓜,种出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华!”至今传为佳话。这件事给我的感悟是:为了理想和信念,发傻气、使苕劲是值得的,是高尚的。

  七一前夕,中心党总支组织各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骨干到红安参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红四方面军诞生地七里坪等红色教育基地。抵达红安的当晚,红安县疾控中心的同仁们热情接待我们,天下疾控是一家,宾主双方一见如故,话题信马由缰,一下子就说到了红安苕,刘主任如数家珍地介绍开来:红安苕种植历史悠久,以品质好而著称,它淀粉含量适中,纤维素和糖分含量高,生吃甘甜可口,熟吃绵软芳香,是公认的保健食品,在市场上广受赞誉……末了,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红安苕很出名,红安人很苕啊!”

  以我原来的游历和见识,以为将红薯叫苕并赋予上述意义的只有我的家乡一带——位于澧水流域的一片不大的地方,万万没想到在这距离家乡数百公里之遥的红安竟也和我一样拥有“苕”的共同语言,于是红安苕倏然间变得十分亲切诱人,如今已经很少吃苕的我在主人的盛情邀请下,从餐盘中拣出一只,剥去外皮后,但见苕肉黄灿灿的,仿佛流淌着粘稠发亮的糖汁,香气诱人,小啜一口,顿觉如饮蜜汁,满嘴生津,两颊留香,红安苕果真名不虚传啊!

  红安苕是全中国最“红”的红苕。红安原名黄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诞生了三支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为共和国的缔造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和井冈山的红米饭一样,红安苕养育了中国革命。共和国以“红”字命名的县名,“红安”是全国唯一的一个。

  红安人的苕劲是出了名的。口口相传的民谣是:“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1927年,黄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发动黄麻起义,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点燃并保存了该地土地革命的火种,逐步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还是新四军敌后抗战的重要支撑点。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为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场。红安人出生入死,前仆后继,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先后有14万优秀的红安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如今每四个红安人中就有一个是烈士后代,这的确是一片被烈士鲜血反复浸染的红色土地。从红安走出的共和国将军有315名,位列全国之首,红安因此被称为全国第一将军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将红安精神总结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就是对红安人的苕劲的最好诠释。

  红安人的苕劲,其本质是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组成元素包含忠诚、奉献、坚韧、顽强、执着、不怕牺牲等,令人景仰,催人奋进。先辈们拼尽苕劲甚至搭上性命建立了新中国,继往开来的我们若能继续秉持一股苕劲谋事创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我要为红安人的苕劲点个赞!

  

 

 

 

 

 

 

                                                           (市疾控中心第三支部书记聂俊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