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形势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论新时期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论新时期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各项事业都进入快速发展期,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也是如此。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疾病预防控制事业迎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期,迎来了职能变化的转型期,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期。可以说,疾病预防控制这辆列车已驶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和压力同在的一个全新时代。面对新时期,疾控事业应该怎么定位?如何发展?工作的重点在哪里?等诸多的问题正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破解,只有认真把握新形势,牢牢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疾控事业才会再上新水平,再现新局面,再上新台阶。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为疾控事业未来角色定好“向”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特别是非典后的这些年来,疾病控制事业发展的势头是强劲的,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疾病控制全行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从我市的情况来看,疾控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硬件设施提升。常德市疾病控制中心占地12000平方米,建成了国家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仪器设备200余台(件),拥有了一批现代化,高技术含量的检测设备。2008年末固定资产达1862.7万元,比2000年净增765万元。
——技术人员素质提高。目前,常德市疾病控制中心有正高职称的专技人员4名,副高职称的专技人员9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专技人员占42%。
——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明显。自1978年以来全市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连年呈下降趋势,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20-180/10万之间,一些危害严重的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多次实现了大灾后无大疫的目标。基本消灭了疟疾,消除了脊髓灰质炎,已连续23年未发生白喉,麻疹、百日咳、狂犬病、钩体病、出血热、血吸虫病、流脑、乙脑得到了有效控制,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艾滋病防制走在全省前列,结核病防治不断加强。
——免疫规划稳步推进。去年10月1日,我市儿童免疫规划从“5苗防7病”扩大到“14苗防15病”,适龄儿童享受到了更多实惠和优质的健康服务。高质量的基础免疫,几次大的麻疹强化免疫,乙肝补种使疫苗相关疾病得到了控制。
——疫情监测管理系统与疾病预测与预警机制日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处置及时有效、公共卫生监测与检验水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得到普及、预防医学科研成果辉煌。
然而,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客观上也还存在着一些制约疾病控制事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群疾病谱变化,客观上给疾控带来了压力。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非典等一些新的病种出现,需要我们从疾病的发病机理、流行规律、危险因素等方面加以研究;心血管疾病、精神卫生所致的疾病、肿瘤等发病率在不断增加,这些都加重了疾控部门研究与控制的压力;性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一些过去得到控制的疾病随着市场经济下人口流动性加快,疫情死灰复燃,给疾控部门传染源的管理带来了更大压力。
——人们对健康需求预期提高给疾控带来了压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认为, 当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就更加注重对安全、健康的需求。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尊重生命,越来越追求健康。而目前的疾病控制事业与人们对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太相适应,这就给疾控事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压力。
——疾控的职能转化也给疾控部门带来了压力。2003年,沿袭了数十年的防疫站退出历史舞台,与国际接轨的疾病控制中心取而代之。这不只是个招牌的更换,而更意味着质的转换。以前具有行政职能的防疫机构转变成了纯技术型的科研与服务机构。这种职能的变化给疾控部门的人才、设备、快速反应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压力更大。于是,摆在疾控部门当前的几大突出矛盾透现出来:人才知识结构不适应,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队伍的技能递次结构尚未形成,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过去硬件建设欠帐较多,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提质压力大;新疾病出现,流行规律、危险因素的探索给疾控部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通过认真分析当前疾控的新形势,我们倍感肩上的责任沉重,使命神圣。我们觉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疾控部门要面对新形势,重新审视自已的角色定位,把握好疾控事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实现三大转变:一是彻底地把思维从原来的行政与技术服务方式转化到以纯技术型科研与服务的模式上来,在队伍建设与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二是把疾病预防控制从以传染病为主转化到控制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病种等同步关注的模式上来;三是对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市场,把防制疾病为主转化到既注重疾病防控,又更多地注重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提供健康服务型产品上来,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健康服务产品。
二、牢牢把握机遇期,为疾控事业未来发展搭好“桥”
疾控事业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是“疾控”的春天,“机遇期”来到了。我们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基于对当前形势的认识。一方面,非典、甲流感等几轮大的疫情发生,艾滋病等一些新的病种出现后,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对疾病控制关注重视,政策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经费投入越来越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莅临市疾控中心现场指导,关心关怀疾控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社会对疾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依赖于疾控实现健康需求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改革发展的成果为疾控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成为可能和现实。这些都为疾控事业未来发展带来了希望。
在如此好的机遇面前,疾控部门要用好“机遇期”,要把握好机遇,为未来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机遇。
——要更多的向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汇报,争取支持。疾控是带有公益性的事业,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更多的要发展疾控事业。因此,更多争取公共财政的支持,让市民更多的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就要更多加大公共财政对疾控的投入,从而发展疾控事业为市民健康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务产品。
——要加大社会宣传,让更多的人关心关注疾控、支持参与疾控。疾控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社会人群。有资料表明:每投入1元到疾控,就相对于投入8元治疗费,投入100元住院费所获的效益。因此,我们要加大疾控的社会宣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只有大家都来支持参与疾控事业,疾病控制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要加速疾控部门自身建设,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在大好的机遇面前,疾控部门要强化自身建设。一是强化队伍素质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理论技能水平,增强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变与处置能力;二是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要引进提升检测检验设备,适应快速检验检测要求,为卫生行政执法提供精准的检验报告和执法依据。
三、积极迎接新挑战,为疾控事业未来发展扬好“帆”
在疾控事业新形势、新机遇的大背景下,疾控事业不能搞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要沉下心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认为应该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一一加以落实。
1、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找准位置。所有工作人员要彻底从过去工作停留在一般水平的服务创收的工作理念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从宏观思考,以科技和技术服务为手段降低疾病发病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理念,对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紧盯人群疾病谱,潜心研究,保障人们健康;
2、要建立疾控部门人员准入制度,坚决遏制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人员的现象。现代疾病控制为疾控部门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没有一定专业理论作支撑,没一定技能水平是不能从事疾控这一职业的。因此,今后招聘引进工作人员,要实行资格认可,建立人员准入体系,要持证上岗;
3、建立比较科学系统的居民健康档案和健康数据库。只有建立了居民完整的健康数据库,才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加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力度,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要把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防控纳入到议事日程,加强人员培训、加强危险因素研究与干预,提高预测、预防、预警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关注精神卫生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时发布健康警示,为政府当好参谋,创建和谐社会;
5、加大对重大疾病疫情的预测、预警、发病趋势的研判。要充分拓宽和利用好现有疫情报告网络和体系,要形成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专家会商、预测预警研判机制,未雨绸缪,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避免引进社会恐慌,要及时处置好不明原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除不稳定因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6、要充分发挥免疫规划的作用,科学制定符合当地疾病控制特点和实际的疫苗针对性疾病发病率下降的详细规划,有效组织实施,有目的、有步骤地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7、不遗余力地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高全体社会人群的健康知识水平,使“预防为主”、“无病早防”、“防大于治”、“任何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以及“常见疾病预防方法”等广泛普及,真正做到群防群控。
8、要不断探索新的用人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搞好绩效考核,彻底打破利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调动全员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