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乙肝,一生健康
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其特点为起病较缓,无黄疸型表面抗原(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乙肝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09% 。接种与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人群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4.51% 和9.51%。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 针,按照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针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h 内接种。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
对于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12h内,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ug重组酵母或20u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后12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ug重组酵母或20ug 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10ug重组酵母或20ug CHO乙型肝炎疫苗)。尽管后者不如前者方便,但其保护率高于前者。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ug重组酵母或10ug 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
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ug重组酵母或10ug CHO乙型肝炎疫苗;对成人建议接种20ug重组酵母
或20ug CHO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
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最后,我们还要郑重告诫广大市民:不能因为已接种乙肝疫苗就对肝炎掉以轻心,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诸如甲、丙、丁、戊肝等病毒性肝炎是没有预防作用的。同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并不是都能完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生活中仍应注意避免与乙肝病人(不是携带者)的排泄物、血及分泌物接触。由于个体差异,注射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水平有高有低,持续时间亦有长有短。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加强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