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地活着”不应是难以企及的目标
今年的7月9日,卫生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透露,目前我国有2.6亿慢性病患者,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公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
健康地生活可能是现在中国人一种难以企及的目标,然而这都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权利和完全能够达到的正常生活状态。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人口数的15%,此外有15%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剩下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所谓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是指,他们没有器官组织、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但是自我感觉不适,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于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状态中,自觉活得很累。
为了让中国人达到健康的生活状态,卫生部也发布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2012-2015)》,提出了多项2015年将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全国人均日食盐摄入量下降9克以下;成人吸烟率降低到25%以下;成人肥胖控制在12%以内等。中国公众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如中国80%家庭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固然是慢性病产生的原因之一,但是仅仅是强调这些并以此作为健康教育的突破口显然不够,因为迄今人们对慢性病产生的根本原因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醒。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06年5月《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全球报告中就提出了世界各国对慢性病发生和防治的10项错误认识,其中一条误解就是:慢性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
世界卫生组织之所以把这一点当做错误认识,是因为慢性病的产生有更多的政府责任和其他原因。例如,如果公众无法获得基本的营养饮食保障和安全卫生的食品,加上受污染土地生长的食物,受污染的水源等等,会让所有人都面临慢性病的威胁。既往的研究也证明,环境污染和公害事件才是制造慢性病的根源。生态毁坏、空气污染、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等,每一种因素都可以导致慢性病的发生。慢性病不过是环境恶化的最直观和最典型的体现。
另一方面,对慢性病发生原因的多学科和深入的研究,同样对防治慢性病和改善中国人不健康的生活状态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外国人对中国人2003年至2009年饮食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人对高糖、高脂、高盐和多种食品添加剂所加工的食品消费的增加量至少是新鲜蔬菜的二倍以上。这些零食包括冰淇淋、蛋糕、甜饼干、巧克力、糖果、速冻食品,风味零食、汽水、酒精饮料等。还有,被斥为垃圾食品的洋快餐的大举入侵让5700万中国人每周要吃二次以上洋快餐,3130万中国人每天要吃一次洋快餐。
正是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才让中国人生活在不健康的状态中。所以,针对国民的健康传播而非健康教育应当建立在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结果之上。如此,中国人才能健康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