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控中心血防科研基地科研项目秋季 查螺与粪检工作顺利完成
2014年10月9日至26日,由市疾控中心血防科、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血防科研小组,连续奋战17天,顺利完成了“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疫情影响”科研项目2014年度秋季查螺与粪检工作。省血防所副所长贺宏斌、市卫生局党委委员、血防办主任杨定波等分别来到科研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并慰问科研人员。
西洞庭目平湖洲垸亚型疫区是常德市血吸虫病疫情最严重的流行区,钉螺密度高,感染螺面积大,环境复杂。虽经过多年积极防治,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仍在1%左右。为了解这类疫区血吸虫病的流行规律,评价防治效果,并为制定这类疫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市疾控中心在已对汉寿县五一村持续监测30年的基础上,于2010年在省血防所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项目工作。
按照项目工作方案,2014年秋季查螺与粪检工作主要包括居民基线调查、人群粪检、耕牛粪检、查螺、环境及水文信息收集。此次,查螺与粪检共完成人群查病3211人次,阳性者全部化疗;耕牛粪检176头;钉螺调查34.492hm2,1489框;对448名队列人群全部进行了问卷调查。
(科研人员开展粪检)
为保证工作质量,10月10日工作一开始,省血防所副所长贺宏斌率领省血防所“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课题组一行5人深入汉寿县五一村科研基地,对项目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现场指导。贺副所长一行听取了“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项目工作开展情况,了解了科研基地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的历史与现状,考察了目平湖外洲螺情及水文情况,充分肯定了常德市疾控中心近年来开展的血吸虫病防治与科研工作,赞扬常德疾控有一支非常专业的血防队伍。
(省、市血防部门领导查看外洲环境)
期间,市卫生局党委委员、市血防办主任杨定波还专程来到科研基地,看望慰问了全体科研人员。
相关链接
常德市疾控中心血防科研基地mdash;mdash;常德市疾控中心血防科研基地建在汉寿县鸭子港乡五一村,该村位于汉寿县东北部,沅水与澧水交汇处的目平湖西岸。1979年开始建血防科研试点,建点之初,居民粪检阳性率34.73%,耕牛感染率32.43%,是一个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开放型洲垸亚型疫区。1979年建点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对试点基地进行了一定的基础建设,为现场工作人员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经过30年血防试点,几代血防专业技术人员坚持不懈艰辛工作,任劳任怨,先后开展了不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与优化防治对策试点纵向观察;完成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和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及中美、中澳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资助课题的现场观察研究。试点期间逐步形成为基层血防、医学院校的科研与实习培训基地,分别培训了血吸虫病预防、检验技术人员和部分实习学生。试点过程中,收集和积累了大量的现场调查和实验观察资料,总结了防治工作的实践经验,先后发表科研论文72篇,获科技成果奖5项,为血吸虫病科学防治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现该村居民、耕牛感染率已降至1%以下,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