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防病知识
一、水灾后会出现哪些传染病?
由于受到洪水的困扰,生活紧张、心情焦急、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则,使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有:
1、经肠道感染的传染病:
①细菌性的有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食物中毒等; ②病毒性的有甲型肝炎。
2、经皮肤感染的传染病:有钩端螺旋体病病;
3、经蚊子传播的传染病:有疟疾、乙型脑炎等;
4、经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二、如何预防洪水后的传染病?
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水退后要彻底清理室内外环境,改善卫生条件,不仅流入室内的污物要清理,还要清除好环境污泥、垃圾、埋葬好死亡动物疏通沟渠填平洼坑,清除蚊、蝇孳生地,有目标地进行消毒(如喷洒敌敌畏)防止蚊、蝇大量繁殖、传播疾病。
2、清理与清洗饮用水系统: 对受洪水损坏的自来水设施要抓紧修整,蓄水池、水井要掏洗干净,并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家庭水缸可投放漂白粉精片或明矾进行杀菌、沉淀,并请防疫单位帮助检测,看是否已符合卫生要求。要向群众宣传,不饮生水,喝煮开过的水,预防水传疾病。
3、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与家庭饮食卫生: 洪水后将转来高温天气,食物易变质,洪水期间保存的食品也易霉变,尤其是溺死的禽畜肉更易变质,临时性摊点也常不注意卫生,所以要强调吃鲜饭菜,吃煮熟煮透的食品,禁止受洪水浸泡变质的食品上市,禁售溺死的畜、禽肉类。
4、发现传染病人,要就近报告防疫部门,以利及时处理,防止蔓延扩散。
5、对受到伤寒、钩端螺旋体 、甲型肝炎威胁的易感者,可有组织的注射相应的伤寒、钩体、甲肝疫苗进行预防,一般都能注射一周后产生相应的保护性抗体,防止得病,对霍乱等腹泻病的密切接触者可服抗菌药(如氟哌酸)进行预防。
洪灾时饮用水源或供水系统遭到严重的污染或破坏;洪水退后,动、植物体的腐败,大小水体的存在等造成蝇、蚊的大量孳生。因此,洪灾后认真搞好消毒工作与媒介生物的控制是防止灾后出现大疫的重要卫生防疫措施之一。
1、饮水消毒
洪水将大量的人畜粪便、垃圾、动物尸体等冲入水中,造成水中生物性污染急剧增加,各类微生物污染极为严重。洪水后河塘、水井等仍留上述污染水,污物沉积水底,外观虽澄清,但水质仍很差,因此灾区的水须经特别消毒后才能作为饮用水。
饮用水处理与消毒
沉淀处理 加混凝剂硫酸铝(硫酸铁)1.25-2.5克/25升或明矾2.5-3.75克/25升,搅和至水中出现矾花为止,静置澄清约1个小时,取上清水进行消毒,去下混浊水。实无混凝剂时也可直接将混浊水静置,但沉淀时间要长的多。
消毒澄清水加消毒剂作用30分钟,有效氯的投加量一般应不少于1-2毫克/升。消毒剂可任选一种使用,如漂白粉,4-8毫克/升;漂白精,2-4毫克/升;优氯净,4毫克/升;其他消毒剂使用详见使用说明书。有的将消毒后的水再加脱味剂,如0.5克无水硫代硫酸钠可使500升水中去掉1毫克/升的氯,以解决消毒后的水味问题。
2、粪便处理
粪便处理不好,极易污染水源,孳生蝇类。灾民安置点设临时厕所,不随地大小便。
粪便消毒采用10份粪水加1份漂白粉,搅拌,2小时后倒在指定地点掩埋。 肠道传染病人的粪便,按5份与漂白粉1份的比例,或加等量生石灰,搅匀2-4小时后,倒在指定地点掩埋。
3、动物尸体处理
对洪灾造成的动物尸体,要及时进行消毒、深埋在1.5-2米以下。掩埋点须选在地势高、远离水源处。尸体选用10%漂白粉澄清液,按200毫升/平方米用量喷雾,1-2小时后掩埋,掩埋时再用漂白粉干粉20-40克/平方米的量洒盖于尸体上,然后覆土掩埋。运输车辆、使用的工具,用1-2%的漂白粉澄清夜喷雾,1小时后方可作他用。
四、几种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1、 肠道传染病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经口感染。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及呕吐等。严重的可发生剧烈的吐泻,排大量米汤样大便,容易造成严重失水,肌肉痉挛,甚至循环衰竭而死亡。霍乱一般是通过被污染的水、食物及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
按照国家规定,不管任何人凡发现霍乱病人均应立即上报上一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卫生防疫部门,以便争取紧急预防措施。由于本病易传播,而引起暴发大流行,因此为了有效的控制本病的发生,目前在各医院均设立了“肠道门诊”。对所有腹泻病人进行大便送检,以便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灾后预防霍乱的主要措施: 1、不喝生水。2、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3、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4、碗筷应煮沸或消毒碗柜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5、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6、消灭苍蝇。7、饭前便后洗手。8、海鲜食物(河海鱼类、虾蟹、贝壳类等)要煮透。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主要通过感染者的粪便排出甲型肝炎病毒,然后污染手、用具、玩具、食具、水及食品等,人们接触或吃下这些被病毒污染的用品或食物而被感染。水灾常使粪便、垃圾、污物到处漂浮,污染水源,污染食物,污染环境,由于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品,使许多人得病,常易发生暴发流行。苍蝇、蟑螂等昆虫也可携带病毒,停留在食物或食具上,增加污染机会,促进传播。
甲型肝炎一般潜伏期2—6周,发病早期有畏冷、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腹胀或腹泻,严重者有黄疸,肝区闷痛、尿深黄等,如有以上不适应及时就医,早期治疗。
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经消化道侵入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各种传播因素中,水源被污染是造成伤寒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其他如食物、接触、苍蝇等均可引起病菌的传播。
伤寒病人的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脏肿大、玫瑰疹与血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典型并发症。
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及粘液脓血便为特征。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为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到感染。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潜伏期 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主要措施:
1、水灾之后要清除垃圾、污物、消毒环境、管理好粪便、垃圾、减少污染。
2、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水,免受污染。
3、洪水之后不要去游泳。减少感染机会。
4、注意个人卫生:进食之前应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清洁的食品。
5、不吃半生不熟的贝壳类海产品。
6、注射预防:注射甲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2、自然疫源性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在10-14天左右。患者主要表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人尤其是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10岁以下儿童应尽快接种乙型脑炎疫苗,以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开展防治乙脑知识的普及教育运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该病的分布极为广泛,储存宿主动物种类繁多,是洪灾后需要重点防范的传染病之一。
钩体病的流行方式主要有三种:洪水型、雨水型、稻田型。其中洪水型,多发生于洪灾后3—4天,9—14天内流行区即达到发病高峰,发病者以青壮年有接触疫水者为主,猪是洪水型钩体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家畜和鼠类、蛙类等是次要传染源,这些动物的肾脏长期带菌,随尿液排出,污染环境,发生洪灾时,洪水冲刷,使病原体大量蓄积于内涝的积水中,人员一旦接触疫水,病原体经皮肤进入人体,感染发病。临床上常见的是发高烧、头痛、全身酸痛、腓肠肌(小腿)疼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
预防洪水型钩体病的最主要措施是:加强猪的管理,将猪圈养,避免猪尿等排泄物随洪水污染四周环境;洪灾后立即加强灭鼠,特别强调的是:务必要使用国家爱委会推荐的慢性灭鼠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氟乙酰胺、毒鼠强、四二四等剧毒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