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工作>热点关注>详细内容

扼守健康的第一道屏障——写在第2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之际

发布时间:2014-05-15 信息来源:常德日报 【字体:

     2014年4月25日是第2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今年“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的宣传主题是“接种疫苗,保障健康”。
  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每个家庭备受呵护的花朵。千百年来,没有人不重视儿童的健康和未来。我国历来是高度重视人口素质的国家,为更好地动员全社会参与儿童预防接种工作,1986年6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妇联、广播电影电视部、经济贸易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布通知,成立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并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疫苗接种无缝覆盖
  牢固构筑免疫屏障
  相对全省来说,我市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历来位居全省前列。一个有力的证明就是,我市已经消灭了天花,麻风病已经得到全面控制,小儿白喉已经多年绝迹,脊髓灰质炎已经多年保持无脊灰状态。我市分别于1988年、1990年和1995年通过了国家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考核,实现了以省为单位、以县为单位、以乡为单位的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达到“三个85%”以上的普及儿童免疫目标。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市预防接种工作由突击接种向有计划地接种过渡,以普及儿童免疫目标,全面实施计划免疫工作。特别是2008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来,免疫服务内容由“五苗防七病”逐步扩充到当前的“十四苗防十五病”,常规免疫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大幅度下降。
  目前,全市230个乡镇共建立248个预防接种门诊和97家产科接种点,少数行政村设立了接种室,实现了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全覆盖。
  2005年以来,全市接种门诊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开展了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认证,所有接种人员持证上岗。
  各级疾控中心和预防接种门诊做好了疫苗、注射器和冷链系统管理,每年下发各类疫苗200余万剂次,下发各类型注射器180余万支。疫苗、注射器实行专人负责、专账管理,疫苗摆放合理并做到苗账相符;完善了疫苗贮存、运输温度记录和领发手续等冷链运转机制,确保了冷链运转的正常运行;制定了疫苗使用计划,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有计划的分发和使用,避免了疫苗浪费。
  2002年和2005年,我市按照国家规定,分别将乙肝疫苗和“两脑”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目前,我市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有14种,接种数据显示,全市适龄儿童免疫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2008年来,全市预防接种门诊纳入信息化管理,所有儿童基本信息和接种信息均录入系统。
  近年开展的乙肝、麻疹、脊灰免疫成功率和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显示,全市免疫接种质量也维持在较高水平。
  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计划免疫取得了决定性成效
  回顾历史,传染病给人类带来的创伤,丝毫不逊于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虽然,经过疾控等部门的努力,传染病极大减少了,但是,疾病就是恶魔,在与人类长期无止境的斗争中,它还会换个面孔重新出现。近年来非典、艾滋病等一些新的疾病仍然在不断地产生。在这场拉锯战中,为了捍卫人类健康,疾控部门将长期不懈地坚持和奋斗下去。
  对于常德疾控人来说,他们的一生,就是与传染病搏斗的一生,就是为人民群众构筑健康屏障的一生。
  上世纪60年代,我市传染病发病率达到了5200/10万人的高峰,年发生传染病26.5万例,其中病死8万多人,那时,刚诞生不久的原常德专区卫生防疫站面临严峻的考验。
  为了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呵护人民群众健康,第一代疾控人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们奔忙在疫情第一线,下乡蹲点,走村串户,睡千家床,吃千家饭,将疫苗接种到人,将药物看服到口。“有女不嫁防疫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留下一堆脏衣裳。”“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防疫站的。”这一首首顺口溜盛传一时,是对当时疾控人长期深入基层,舍小家、为大家,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任劳任怨,不求回报,辛勤工作的生动写照。
  付出终有回报。经过疾控人的努力工作,早在1997年,常德市就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疾病控制指标。目前,儿童免疫建卡及建证率达95%以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0%以上。我市传染病的总发病率2012年已经下降至420.77/10万人,一些免疫规划针对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有些肆虐一时的传染病甚至已经在常德绝迹。
  通过开展儿童计划免疫,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病大幅度减少。麻疹、百日咳、乙脑、流脑、甲肝等传染病年发病数由历史最高水平的6318例、1365例、567例、759例、8894例分别下降为2013年的81例、2例、4例、0例、71例。
  白喉已连续27年无病例报告。白喉病死亡率较高,对儿童生命健康威胁极大。从1976年起全市有计划地接种“白、百、破”三联疫苗以后,白喉发病率明显下降,1981年起,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1987年后一直没有病例报告。
  人们谈之色变小儿麻痹症,对儿童身心健康摧残极大,过去一直没有良好的治疗方法。我市从上世纪70年代末纳入常规免疫,开始接种脊灰疫苗。我市最后一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发生于1986年,全市已连续27年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2000年通过无脊灰证实,全市持续27年保持无脊灰状态。
  钩端螺旋体病。就是人们心中噩梦般的钩体病。这种病曾在常德暴发流行,1973年,发病率达到64.81/10万人,病死53人,疫情涉及当时4个县市1个农场的17个区、96个公社、495个大队、5个街道办事处、124个单位,对社会震动极大。当时,广大防疫工作者日夜在一线与之较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当年,累计投放预防药物8.4万多人次,灭鼠2.67万只,之后,又加强了对易感人群的免疫接种,使疫情得到快速控制并逐渐趋于消失。
  麻疹。这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导致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的出现。过去,人们愚昧地认为,麻疹是孩子长大成人必须接受的一次考验,如同一场“成人礼”般常见。2006年到2008年期间,我市每年还能发现300到500例麻疹病例。2009年开始,我市开始针对麻疹进行强化免疫接种,近80万人接种。到2010年时,全市仅发生2例麻疹病例。2009年至2013年,全市完成了104万名适龄儿童麻疹类疫苗补充免疫工作,近年全市麻疹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
  出血热。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等。我市先后出现2个出血热疫情高峰;1983年,发病1800例,发病率30.21/10万;1994年,发病1420例,发病率24.39/10万。通过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出血热防病知识和推广接种出血热疫苗等措施,全市近10年发病数在10至41例之间,呈零星散发。
  狂犬病。狂犬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几近100%的急性传染病。我市狂犬病发病集中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1980年发病数最多为184例,死亡184例;上世纪90年代发病较少;2003年以后发病水平又有小幅地上升,最多年发病31例,最少6例;2003年至2013年年均发病约17例。加强犬类动物的管理,提高犬只免疫率,普及群众的狂犬病防治知识,规范暴露后人群的伤口处理,提高免疫率和免疫成功率是降低狂犬病发生的关键。
  乙脑流脑。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存活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患者大多数为10岁以下儿童。近年来,全市乙脑发病率呈大幅度下降,已由1971年的45.82/10万下降至目前的0.03/10万;流脑。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和脑实质损害。全市发病率由1967年的178.23/10万逐步下降到2002年的0.03/10万,2003年至今仅2004年、2008年、2011年分别报告流脑病例1例、1例、2例,其余年份均无病例报告。
  乙肝。这种疾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传染病,给社会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地区,几乎10个人中间就能找1个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经过疾控部门不懈努力,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后,我市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大幅度下降,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全人群乙肝携带率由10%下降为7.5%,其中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率下降到1%以内。常德小年龄组(4岁以下)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低至2%以下。
  还有百日咳。这种病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特征,多发于儿童。本病病程较长,咳嗽症状可持续2至3个月,故名“百日咳”。由于疫苗的广泛使用,我市年发病率由414.83/10万下降到0.5/10万左右,特别是2012年已无疑似病例报告。
  【相关链接】
  疫苗接种小常识
  1、一定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带孩子接种疫苗。对于国家免疫规划外的疫苗,要根据具体情况,听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有选择性地为孩子接种。
  2、疫苗根据免疫原性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减毒活疫苗,比如麻腮风疫苗、口服脊灰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等,一种是灭活疫苗,比如百白破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等,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两种灭活疫苗,一种灭活疫苗和一种减毒活疫苗可以同时接种,也可以间隔任何时间接种。使用免疫球蛋白后至少需要间隔4周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减毒活疫苗2周后才能使用免疫球蛋白。
  3、接种疫苗当天,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场所,不要带孩子游泳或参加其他运动,更不能到患儿聚集的医院。
  4、接种疫苗请带《儿童预防接种证》。如接种证遗失,应及时到接种单位补办。流动儿童迁入本地时,如之前未办理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可提供之前的接种证明,在现居住地接种单位补办。妥善保管好接种证,以备孩子入托、入学、入伍或将来出入境的查验。
  5、接种前给接种医生提供必要的情况,如孩子的健康状况(包括既往健康状况,是否患有某种疾病等),是否服用某种药物,是否有某些异常表现,以及父母的过敏史、疾病史等。
  6、接种前要确认孩子身体状况良好,怀疑发热,应测量体温,若有发热,应推迟接种,未完全恢复健康前暂缓注射,但应在病好后及时补接种。
  7、口服减毒活疫苗如糖丸、轮状病毒等疫苗时,应用凉开水送服(禁用热水)。服用后半小时内不吃热的东西,如热奶、热水、热食,也不宜喂母乳,以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接种百白破疫苗后若接种部位出现硬结,可在接种后第二天开始进行热敷以帮助硬结消退。
  8、向接种医生询问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处理原则和方法。
  9、接种注射疫苗后应当用棉签按住针眼几分钟,不出血时方可拿开棉签,不可揉搓接种部位。
  10、接种疫苗后一定要在接种门诊休息室观察30分钟,确定无异常反应后再离开,以免因发生异常反应得不到及时的处理。
  11、回到家里要让宝宝注意休息,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接种当天不给宝宝提供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鸡蛋、鱼肉、虾和其他海产品等,尽量不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葱、姜、蒜和辣椒等。
  12、接种疫苗的当天不要给宝宝洗澡,但要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防止局部感染。
  13、在接种疫苗后一周以内,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即使在你看来只是一般的小感冒,也要向接种医生咨询报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