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工作>热点关注>详细内容

避免灾后疫病流行 洪涝灾害卫生防病知识要点

发布时间:2015-06-18 信息来源:新闻网 【字体:

  ◇洪灾为什么有可能造成疾病流行?
  洪灾之后,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同时,受灾地区的环境、基础卫生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粪便、垃圾、畜圈以及淹死的家禽和牲口都可能造成环境和水源污染,食物也由于洪水的浸泡而遭到严重污染,电力的破坏导致食物保存的难度增加,有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或者食物中毒的发生。另外,蚊子、苍蝇和老鼠的密度也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增加,自然疫源地随之扩散。
  ◇洪灾地区容易发生哪些传染病?
  一般来说,洪灾地区主要容易发生六大类疾病,一是痢疾、伤寒、甲肝等肠道传染病;二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三是虫媒传染病,主要有疟疾、一行脑膜炎等;四是以血吸虫为主的寄生虫病;五是计划免疫控制的传染病,像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等;第六类主要包括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皮肤病、中暑等多发疾病,此外,食物中毒也比较容易发生
  ◇针对这些传染病,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加以预防?
  对于这类传染疾病,最重要的是确保饮水和饮食的卫生,当然,灾后防疫工作也要做好。洪水过后,我们应该积极治理环境卫生,加强水源水质的检测和管理,确保饮用水卫生,在没有自来水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引用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临时净化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选择流量大、周围无污染源、水质良好的江河水做水源。
  在食品卫生方面,大家平日里要做好自我保护工作,注意饮食食品安全,杜绝“病从口入”,所有人都应该做到饭前便后吸收,不吃生食品,如有剩饭剩菜要妥善保存,存放时间不能超过4小时,再吃时必须加热,集体伙食单位在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等方面要严格把关,做到生熟分开,及时消毒餐具。洪涝过后,容易滋生蚊蝇鼠害,还要注意卫生防疫工作。
  ◇参加抗洪救灾,官兵们等抢险人员在防病中应该特别注意些什么?
  对于我们可敬的抢险人员,在抢险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自己人身安全,预防溺水。由于灾区卫生条件比较恶劣,环境湿热,官兵们比较容易出现烂脚和烂裆,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和治疗:平日注意通风和干燥,屋子要设置窗户,打湿的衣裤要尽快晒干,尽可能保持皮肤干燥。此外,注意防止毒虫蛰咬,避免搔抓皮肤,防止引起混合感染。一旦皮肤有伤口或者破溃,要及时找医生治疗。另外,在抢险的同时也要注意休息,提高抵抗力。
  ◇现在正处于夏秋交季时节,这个季节,哪些疾病最容易流行,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
  夏秋交季时节,气候由暖转凉,是肠道传染病、乙脑等疾病的易发季节,也是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下面我主要介绍下一些多发疾病的预防。
  对于肠道传染病,主要是因为食用了不卫生的食物、饮用水,预防也相对简单,主要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不喝没有消毒处理的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化肥、农药污染以及霉变的食物,不用脏水漱口和洗瓜果、碗筷等。
  疟疾主要通过蚊虫叮咬的方式传染,所以我们要注意驱蚊灭蚊,虽已入秋,但仍有部分蚊虫活跃,各位朋友也要注意。
  乙脑危害相对较大,对乙脑患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有条件的,可以对1mdash;10岁的儿童接种疫苗。
  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主要以老鼠为主要传播途径,生活中应注意灭鼠防鼠,睡高铺、不睡地铺:尽量不住旧堤坡、稻田边和仓库附近,并经常消毒,要防止家畜粪尿污染水源。
  近年来手足口病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俗称:红眼病)发病数增多,手足口病主要发作人群是幼龄儿童,预防方面,主要是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在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预防主要是注意个人卫生,尽量减少聚会,在公共场所接触过诸如公车扶手等公用设施之后,一定要勤洗手,不要用公用的毛巾擦脸,提倡流水洗手,不要用手揉眼;如果市民患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请到附近的正规医疗机构诊治,并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活动,避免感染他人,要避免与家人共用毛巾和其它生活物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