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疫苗接种的常见误区
2025年4月25日是第3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疫苗是预防、控制疾病和保护健康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接种疫苗在保护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童出生后应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青少年、成人、老年人也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建议广大市民从官方渠道获取疫苗接种信息,主动接种疫苗,自觉抵制谣言,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误区一:免费疫苗不重要、没作用
免费疫苗一般是指免疫规划疫苗,即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而自费疫苗是指非免疫规划疫苗,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一种疫苗是否纳入政府免费提供范围需要综合疾病的负担、当前疫苗的生产能力、国家财政经费支持能力等综合因素。从疾病预防的角度来说,自费疫苗和免费疫苗同等重要。
误区二:非免疫规划疫苗是自费接种,没必要接种
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是对免疫规划疫苗的进一步补充,其覆盖的也是很重要的传染病,患病后对个人的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虽然非免疫规划疫苗是自费、自愿接种,但同样也是对健康的一种保护,能够预防更多疾病,从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误区三:只有小孩才需要接种疫苗
对个人来说,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护是从接种第一针疫苗开始。但疫苗并非儿童专利,人的一生中各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疫苗,即疫苗可以在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疾病而言,不挑年龄,只挑人。疫苗并非儿童专利,成人免疫同样不容忽视。疫苗品类的扩展、效能的提升,是人类医学进步的成果。比如用于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针对老年人群的带状疱疹疫苗等。
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性疾病人群,罹患流感、带状疱疹、肺炎等传染病后,发生严重合并症的风险较高;而威胁全球女性生命的恶性肿瘤中,由高危型HPV病毒所致的宫颈癌位居前列。而上述疾病均有相应疫苗可以预防,适宜人群可以选择接种,有效预防流感、宫颈癌等疾病,将死亡率遏制在低水平线。因此,在强调儿童预防接种的同时,也要鼓励成年人群,按需主动接种HPV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保护自己、亲朋乃至全社会的健康。
误区四: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就不能再接种这种疫苗了
理论上说,在接种任何疫苗后,都有一定的可能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皮疹、发热、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瘙痒等反应,有的孩子还会有哭闹、嗜睡、烦躁等精神症状。这些反应一般都是一过性的,绝大多数可以自行恢复,不需要特殊处理,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且接种不同剂疫苗的反应也可能不同。
急性严重的反应(如晕厥、呼吸困难、局部肿大明显或全身红肿等)较为罕见,一旦出现需及时治疗。下一次接种该疫苗时,可以选用不同品牌或工艺的产品,并在严密观察下进行接种。
所以,在接种疫苗后,受种者一定要在接种门诊留观至少30分钟,以防上述情况发生后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误区五:推迟接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延迟接种只是延迟了疫苗开始产生保护的时间,并不会影响疫苗整体的、长远的保护效果。当然,接种疫苗就是在和疾病“赛跑”,从保护的及时性来说,没有特殊情况不建议推迟任何一剂疫苗。到了年龄,就应及时接种,实现早接种、早保护。
误区六:接种多剂次疫苗时的间隔可以缩短
接种疫苗不可以提前。不论是按国家规定还是从医学上来说,提前接种属于“无效接种”(即实际接种时间间隔短于必要的科学间隔),达不到最好的保护效果。但是,如果受种者因生病、疫情防控、疫苗缺货等特殊情况实在无法按时接种,也只能延迟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