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工作>热点关注>详细内容

短短几天,因它5人死亡!疾控专家警示:父母再忙也要关注这三点

发布时间:2020-06-15 信息来源: 【字体:

俗话说:“六月菇,没人哭”,这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说的是:误食6月的剧毒野生蘑菇后,可能会一家的人就这么走了,连哭的人都没有了……

乍听很夸张,却不是危言耸听,现实中真的就有这么残酷,近几年我省就发生过多起惨痛事件。

afb45e68575e493c99ce234e021eb972.JPG

cde4799ea59042929bca7e55793080d2.JPG

4361975b253b405998583721e4007275.JPG


今年六月初,娄底涟源两兄弟三岁的小远和两岁的小宁因误食野生剧毒蘑菇导致意外死亡,令人心痛。  
这种蘑菇叫做肉褐鳞环柄菇,近年来在长沙、株洲、邵阳等地都发生过中毒事件。它看起来真的很像能吃的样子,但是吃进去却令人致命。  


ececc94ef3694953b7263b67148dfa93.JPG

肉褐鳞环柄菇  剧毒

  

无独有偶,也是今年6月初,湘潭有两位村民都食用自采野生蘑菇后中毒,多次转院治疗,最终均不幸死亡。进食的蘑菇中有一种,叫做灰花纹鹅膏。它是目前所知的导致湖南省发生中毒事件最多、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种类。在1994-2019年导致发生超过50起中毒事件。切记不要采摘和食用!

d7d15926147046009fb39e5ef475c1e7.JPG

灰花纹鹅膏   剧毒


而永州5岁男孩乐乐、新宁的12岁孩子和奶奶也是在6月初当天吃了奶奶从山上采摘的毒蘑菇后,一家人都出现了中毒情况,均被紧急送往长沙救治,目前孩子病情仍旧危重,还在进一步抢救治疗中,家境贫寒每天还要耗费巨额的医疗费用,真的很令人心疼。  


这种蘑菇叫做裂皮鹅膏,它有剧毒鹅膏典型的三个特征:“头上戴帽”(有菌盖),“腰间系裙”(有菌环),“脚上穿鞋”(有菌托)。大家伙一定不要冒险去采食。

6ec4e1f80ce245c793dd88462d3d24a7.JPG

 裂皮鹅膏  剧毒


今年6月以来我省雨水充沛,非常适合野生蘑菇生长,特别是在农村地方,野生蘑菇容易采摘,也容易误采误食引起中毒,特别是留守老人和孩子,极易中招。  


我省食源性疾病事件湖南省疾控中心统计:截至6月11日,全省各县市区共上报毒蘑菇相关食源性疾病事件46起,发病152人,死亡5人,均因误采误食野生蘑菇导致。

在此,疾控专家郑重警示您:再忙也要关注以下三点:


01
     

关注“空巢期”,关爱老人和孩子

近期发生的蘑菇中毒事件,“中招”最多的人群是留守老人与孩子。   我们做儿女的在外再忙,也要关心留守家里的父母和孩子以及亲戚朋友,不然一辈子全都白干。   蘑菇中毒不仅严重伤害他们的身体健康,且中毒后的治疗也花费巨大。   而孩子与老人是很多人奋斗的最大动力,在外拼搏,要记得多与家里沟通,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要及时给他们传递科学的生活小知识,告诉他们不采不食野生菌,不要根据民间方法识别野生菌,万一中毒应尽快催吐自救并前往医院救治,防止意外发生。  
 


0ad8bc360b0b4c6a919e7d1ebca113de.PNG



02
     
关注“潜伏期”,6小时以上很危险    


什么叫潜伏期?就是从吃到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间隔,一旦超过6个小时,要立即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救治,切记!切记!!含有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引起的中毒症状明显表现出四个阶段:潜伏期(6~12小时)、胃肠炎期(6~48小时)、假愈期(48~72小时),内脏损害期(72~96小时)。故误食此类蘑菇一般发病较慢,这样沉得住气的杀手很容易让人在初期察觉不到,耽误治疗。

912817d328144e36af40cd8ef0070321.PNG



03
     

关注“假愈期”,切记留观2-3天

误食有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除了在初期让你无所察觉以外,中毒后的第2-3天它还有个“假愈期”,发生在中毒者恶心、呕吐、剧烈腹痛之后,中毒症状消失,让中毒者觉得自己快好了,于是让人放松警惕,急着停止治疗急着出院回家,一旦错过了假愈期,耽误最佳抢救时间,再次入院救治成功的几率很低。只能说,这样一种蘑菇,作为致命杀手它真的很狡诈,但对于人类就很令人毛骨悚然了,因此,蘑菇中毒症状好转后,一定要耐心观察2-3天,看肝肾功能有没有明显变化,绝不能掉以轻心。  


1ac61894034e494bae7189fefb57a3e5.JPG




     

     

     

     

     

     

     

     

     

     

     

     


 

da3b01678da04b1e880f16e9bfb88e01.JPG

457f1fc8ddef482ea240a3908a2d1152.JPG

574491e5ece749cc8d254756191e0624.JPG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