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党团园地>中心党建>详细内容

桑植感怀

发布时间:2014-09-22 信息来源:市疾控中心 【字体:

  中秋节前夕,中心党总支书记袁家新带领各支部书记、新党员代表等一行九人来到革命老区桑植,实地寻访当年以贺龙元帅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足迹。我作为其中一员,结合一路所闻所见所思,自觉既是一次革命传统教育课,又是一次内容丰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感触颇深。
  我们首先来到洪家关“贺龙纪念馆”。在纪念馆大厅里,我们向贺龙元帅塑像敬献花篮,致以深深的三鞠躬,并重温入党誓词。随后,在讲解员的导引下参观贺龙元帅生平事迹展览,展览区分为“执着的救国救民抱负”、“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者”、“军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领导人”、“贺龙同志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等五个展区,翔实的文字解说,辅以一张张历史照片和各种文献文物资料,生动地再现了贺龙同志的光辉一生及其丰功伟绩。
  参观完贺龙纪念馆,我们又瞻仰了毗邻纪念馆的“贺龙故居”。故居为当时湘西地区常见的木架毛瓦平房,贺龙和他的姐姐、妹妹、弟弟都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1916年,20岁的贺龙联络当地义士20人,在故居火坑屋里谋划袭击芭茅溪盐税局,两把菜刀闹革命,拉起了一支讨袁护国的革命队伍。故居右边是骡马房,是贺龙年少时为谋生关养骡马的地方;左边是练功房,陈列着当年贺龙练功健身时所用的石锁和兵器等。

 


  连接故居与纪念馆的是“贺龙桥”,它是一座由石墩、木梁、骑廊组成的风雨桥,历经贺龙曾祖父、祖父两代人费尽心血于1915年修建而成,它横跨玉泉河上,造福两岸乡邻,广为人们称颂。1928年春,贺龙身披南昌起义的硝烟,与周逸群等返回洪家关组织起了一支3000余人的队伍,正是在这座桥上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拉开了在湘鄂西创建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伫立桥头,我仿佛穿越到了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嘶嘶马鸣入耳,红旗猎猎作响,杆杆钢枪在目。
  刘家坪是当年红二、六军团司令部旧址和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出发地,建有由王震将军题字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和由廖汉生将军题写馆名的“红二方面军长征纪念馆”。1935年11月,贺龙元帅等带领全体红军将士在此誓师,之后红二、六军团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历时11个月转战9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至1936年10月胜利到达陕甘苏区。长征途中,贺龙元帅等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胆略,指挥部队南下湘中,转师湘南,西出贵州,与数倍于我的强敌在乌蒙山区开展大回旋战,继而转进云南,强渡金沙江,翻越天险玉龙雪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奇迹,写下了他军事生涯中的神来之笔。部队到达陕北后,仍有一万余众,是长征中唯一没有重大损失的部队。毛泽东曾赞扬说: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有一万人,没有亏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讲解员应我们要求,深情地唱起了桑植民歌《门口挂盏灯》:“睡到半夜过,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侧着耳朵听;不要茶水喝,又不喊百姓;只听脚板儿响,不见人做声;大家不要怕,过的是贺龙军;红军多辛苦,全是为穷人;媳妇快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军。”歌词生动朴实地表达了根据地子弟兵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之情,歌声悠扬婉转,将我的思绪带去很远很远。
  1927年,贺龙参与领导南昌起义时,麾下的起义部队8000多人中有3000多人是桑植籍男儿。起义失利后,贺龙带着8个人、4支**回到家乡,受命开辟根据地,当时人口总数不足10万的桑植,竟先后有5万多人参加红军,其中2万多人血洒疆场,有据可查的烈士就有5000多人,其中包括贺龙父亲、姐姐、妹妹和弟弟5位骨肉至亲在内的贺氏本家就先后有109名烈士捐躯,不少家庭都像贺龙元帅一样满门忠烈。当年跟随贺龙元帅长征的1万多名桑植籍红军战士,历经南征北战,至新中国成立时,仅有500余名幸存者。这一串串鲜活的数字,深深地震撼了我。在参观过程中,我时常陷入沉思——当年贺龙元帅及其所领导的红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条件下,紧紧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从而“唤起工农千百万”,“敢教日月换新天”。群众路线向来是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今后也必将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障!烈士英灵,铁血丹心!那些将自己年轻生命融入大地、化身雕塑的英灵们请接受我诚挚的凭吊,你们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你们的精神万世景仰、永垂不朽!可以告慰你们的是,你们的梦想正在快速实现!


  返程中,我的沉思仍在继续。车窗外,秋雨沥沥,原野静谧地笼罩在一片烟雨朦胧之中。我的心也一如身边这片原野,正静静地接受着润物细无声般的滋养与洗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