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在线服务>健康教育>详细内容

免疫规划知识

发布时间:2016-04-22 信息来源:市疾控中心科教科 【字体:

一、免疫规划取得的成绩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市预防接种工作由突击接种向有计划地接种过渡,以普及儿童免疫为目标,全面实施计划免疫工作,特别是2008年全市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以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最初的4苗防6病扩充到现在的14苗防15病,其中纳入0~6岁儿童常规接种的疫苗有11种,需接种22剂次,可预防12种传染病(详见附表)。

通过预防接种,我市已连续29年无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和白喉病例报告,麻疹、百日咳、乙脑、流脑、甲肝等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年发病数由历史最高水平的6318例、1365例、567例、759例、8894例分别下降为2015年的13例、4例、0例、1例、66例。全市普通人群乙肝携带率由1992年的10%下降为2012年的7.5%,5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率由1992年的9.67%下降到2012年的1%。使成千上万的儿童免受疫苗针对性传染病侵袭。

疫苗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生命健康,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将疫苗分为两类,即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我市第一类疫苗由省卫生计生委统一采购,由省-市-县疾控中心逐级配送到接种单位。全市现有各类疫苗接种单位312家,包括预防接种门诊247家,产科医院57家,村级接种点8家。疾控系统有疫苗冷藏车3台,疫苗运输车9台,冷库27座,冷链冰箱1115台,冷藏箱386个,冷藏包4340个,发电机12台,保障了疫苗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冷链要求。目前我市所有一类疫苗以及经市疾控中心下发的二类疫苗均开展电子监管码扫码出入库管理,来源和去向均可追溯,同时对疫苗运输和储存全程冷链温度开展实时监控,确保质量安全。市民接种疫苗时,应选择正规的具有资质的预防接种门诊,同时查看接种门诊公示的接种医生是否具有相应资质,即具备医师资格证、上岗证,并要求实施扫码接种。

二、预防接种知识问答

我国有关预防接种的法律制度有哪些?

为了保障预防接种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目前我国预防接种工作管理的法律制度依据有《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条例》对疫苗流通、疫苗接种、保障措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确定了政府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保障机制;明确了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规范了接种单位的接种行为。

预防接种服务管理有哪些要求?

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预防接种工作。接种单位要求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什么叫疫苗?它是怎么来的?

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自动免疫制剂。

什么是冷链?

冷链是指为保障疫苗质量,疫苗从生产企业到预防接种单位,均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储存、运输和使用的全过程。

冷链设施设备包括冷藏车、配有冷藏设备的疫苗运输车(以下称疫苗运输车)、冷库、冰箱、冷藏箱、冷藏包、冰排及安置设备的房屋等。

冷链系统是在冷链设备的基础上加入管理因素,即人员、管理措施和保障的工作体系。

疫苗的热挑战性试验指什么?

疫苗挑战性试验,就是让疫苗接受温度、光照、振动、反复冰冻和融解,甚至氧化等各种苛刻的挑战,判断在什么条件范围内仍然能够保持合格,疫苗对环境有多大的适应能力。

为了保证疫苗的质量,对疫苗开展挑战性试验,贯穿于整个药品研发阶段和药品上市及上市后研究。获批注册上市后,大部分疫苗每批出厂前,还要按《中国药典》进行37加速稳定性试验检测。即疫苗在出厂上市前,放置在37环境下一段时间(2天—4周不等),如果有效成分含量(如活菌数、病毒滴度、或效价)下降值在可接受范围内,并且疫苗整体仍然合格,才能判定该疫苗是合格的产品。

根据不同疫苗的特性,疫苗接受37挑战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中国药典》(三部2015版)对疫苗37加速稳定性的检测时间要求划分如下:进行48小时试验的有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进行72小时试验的有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进行7天试验的有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冻干乙型脑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森林脑炎灭活疫苗、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风疹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水痘减毒活疫苗、麻疹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进行28天试验的有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也需要进行7天热稳定性试验。

为什么要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根据国家《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控制和消灭针对性传染病,保护儿童身体健康而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政策。儿童在出生后的一段时期,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当受到结核杆菌、白喉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等细菌和病毒的感染时,往往没有针对性的抵抗力,将严重损害儿童身体健康,甚至致残、死亡。接种疫苗可以使儿童获得针对性抗体,能帮助儿童抵御疫苗针对性疾病的侵袭,有效保护广大儿童的身心健康。

为什么有的疫苗免费,有的疫苗却需要家长付费?

国务院2005年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疫苗分为两类,即: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其中第三条规定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为什么进幼儿园或者小学的时候需要提供预防接种证?

学校和托幼机构是儿童聚集的重要场所,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预防接种证是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记录和证明,查验预防接种证可以知晓儿童接种了哪些疫苗和漏种了哪些疫苗,便于接种单位为儿童及时开展补种工作。

预防接种证有什么作用,一般要保存到儿童多大?

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适龄儿童可凭预防接种证到全国各地任何接种门诊接种疫苗;同时它也是儿童办理入托、入学以及出国手续的必备材料。预防接种证是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记录和证明,家长应当妥善保存好,遗失者应及时补办。国家《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儿童预防接种证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我们建议最好做到终身保管。

接种疫苗前和接种疫苗后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儿童接种疫苗前家长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

1)带上孩子的接种证,不要折叠、损坏,以便接种门诊打印或登记接种信息。

2)注意孩子近几天有无发热、腹泻、咳嗽、惊厥等症状,如果有以上症状或者有脑部、心脏、肝脏、肾脏、肛周脓肿等疾病,一定要告诉医生,让医生决定是否能接种疫苗。

3)如果孩子在前一次疫苗接种后出现了高热、抽搐、荨麻疹等反应,要告诉医生。

4)了解本次需要接种的疫苗及针对的疾病,并签字同意。

5)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冬天接种前最好先洗澡,换上柔软、宽松的衣服。

6)让孩子吃好、休息好,因为饥饿和过度疲劳时接种疫苗,容易发生晕针。

接种疫苗后注意事项:

(1)接种疫苗后,应留下观察30分钟,无反应后再离开。

(2)口服糖丸后,半小时内不宜进食热食及哺乳。

(3)接种疫苗后,要适当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注射部位48小时内不能碰上水,要保持清洁,以防感染。

(4)接种疫苗后,绝大多数小儿不会有什么异常感觉和表现;少数儿童接种后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经过降温、多饮水、适当休息1~2天等对症治疗,反应就会自然消失。极少数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高热,接种部位红肿、硬结、全身性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其他情况,应及时送医院处理,同时向接种单位报告。

(5)接种卡介苗后3~4星期,接种处会出现红肿,逐渐形成一个小脓疱,并自行溃破,流出一些分泌物,以后溃破处结成痂皮后自行脱落,留有一小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不必惊慌。

接种疫苗后发现宝宝有感冒,吃感冒药和抗生素有影响吗?

宝宝在接种疫苗后,如果出现发热等类似感冒症状,家长不必太担心,可采取物理降温,如体温超过38.5度可服用退热药物,这可能是疫苗接种的正常反应,只要多喝开水,避免着凉,反应会在1-2天内好转,不需要服用感冒药和抗生素。如果宝宝偶合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症等疾病,感冒药和抗生素对疫苗免疫效果有没有影响要看所接种的疫苗的成分,如果是灭活疫苗或者病毒类的疫苗,对免疫效果没有影响。如果接种的是活菌苗,在接种后12 周内注射相应的抗生素,可能影响免疫效果如接种卡介苗后随即注射链霉素,就有可能影响抗结核免疫力的产生。所以我们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感冒药和抗生素。

疫苗有什么特性?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多高?

疫苗对于人体毕竟是异物,在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的保护力的同时,由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体的个体差异(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有少数接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绝大多数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如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或有发热、乏力等症状。不会引起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仅有很少部分人可能出现异常反应,但发生率极低。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近几年,我国每年预防接种大约10亿剂次,但是经过调查诊断与接种疫苗有关且较为严重的异常反应很少,发生率很低。

既然接种疫苗是有风险的,那么为什么国家还要下那么大的力气推进预防接种工作?

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远远小于不开展预防接种而造成的传染病传播的风险。实施免疫前,我国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非常高。自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通过接种疫苗,减少大量儿童因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避免成千上万名儿童的死亡。

用脊灰和麻疹发病来说明这一情况: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国每年约报告20000—43000例脊髓灰质炎病例,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逐年下降,自1994年10月以来未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1950—1965年,我国年平均麻疹发病率为590/10万,其中1959年发生全国范围内的麻疹大流行,发病率高达1433/10万,并且每100例麻疹患者中有3人死亡,自1965年广泛使用疫苗以来,麻疹流行强度大为减弱。通过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和免疫规划工作,近几年麻疹发病率一直控制在很低的水平。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何补偿?

预防接种是一项公共卫生措施,在保护绝大多数人群健康的同时,极个别人承担了发生异常反应的风险。充分考虑到受种者的权益,《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规定,对因异常反应引起的严重损害者给予一次性补偿,具体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属于一类疫苗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费用由省级财政安排,属于二类疫苗(自费接种)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费用由生产企业承担。

异常反应它是疫苗本身固有特性引起的,是不可避免的;异常反应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它既不是疫苗质量问题造成,也不是实施差错造成,各方均无过错。通过预防接种建立免疫屏障,保护受种者同时,也保护了受种者周围人群。因此,对受种者予以一定经济补偿,不是赔偿。

哪些情况下儿童不适宜接种疫苗?

急性疾病: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正在发烧,特别是发热在37.6以上者,或同时伴有其它明显症状的儿童,应暂缓接种疫苗。孩子康复并经过一段时间调养后再接种疫苗。此外,如果孩子处于某种急性疾病的发病期或恢复期,或处于某种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均应推迟疫苗的接种,待孩子康复以后再接种疫苗。

过敏体质:个别儿童有过敏体质,容易被家长忽视,有过敏体质的儿童接种疫苗后偶可引起过敏反应,造成发生不良反应的后果。所谓过敏体质,是指儿童反复接触某种物质,容易发生机体过敏反应,出现相应症状,其中以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如果发现过去接种某种疫苗曾发生过敏反应,则应停止接种。

免疫功能不全:一般认为,儿童免疫功能不全,不仅预防接种后效果较健康人差,而且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特别是接种活疫苗时。比较严重的免疫功能不全包括免疫缺陷(例如无/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白血病、淋巴瘤、恶性肿瘤等等。如果儿童容易反复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感染后常常伴有发热、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怀疑存在免疫功能不全的可能性,接种疫苗时需特别小心。

神经系统疾患:有神经系统疾患的人接种某些疫苗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已明确患有神经系统疾患的儿童,例如患有癫痫、脑病、癔症、脑炎后遗症、抽搐或惊厥等疾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接种疫苗。

哪些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是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二是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三是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四是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接种后偶合发病;五是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六是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预防接种后偶合症是什么?

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六种情况中,偶合症是最容易出现的,也是最容易造成误解的。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复发或加重),因此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疫苗接种率越高、品种越多,发生的偶合率越大。

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偶合症发生概率有多大?

以儿童偶合发病为例。我国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结果显示,0—4岁儿童两周患病率为17.4%,因此儿童接种疫苗后,即使接种是安全的,在未来两周内,每100名接种疫苗的儿童中仍会有约17名儿童由于患其他疾病,尽管所患疾病与疫苗接种无关,但由于时间上与接种有密切关联,非常容易被误解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再以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偶合死亡为例。我国新生儿(0—28天)死亡率为10.7‰,全国每年出生儿童约为1600万;据此推算,全国每年约有17万名新生儿死亡,即每天约有466名新生儿死亡。按照我国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规定,乙肝疫苗在儿童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以全国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率75%计算,则每天约350名新生儿死亡者接种了乙肝疫苗,即全国每天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能出现偶合死亡350起。

 

常德市扩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

序号

疫苗

接种对象

月(年)龄

接种剂次

接种部位

接种途径

可预防的传染病

1

乙肝疫苗

出生时、16 月龄

3

上臂三角肌

肌内注射

乙型病毒性肝炎

2

卡介苗

出生时

1

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

皮内注射

结核病

3

脊灰疫苗(糖丸)

234 月龄,4 周岁

4

-

口  服

小儿麻痹症

4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345 月龄,1824 月龄

4

上臂外侧三角肌

肌内注射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5

白破疫苗

6 周岁

1

上臂三角肌

肌内注射

白喉、破伤风

6

麻风疫苗

8 月龄

1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麻疹、风疹

7

麻腮风疫苗

1824 月龄

1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8

A 群流脑疫苗

618月龄

2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9

AC群流脑疫苗

3 周岁,6周岁

2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10

乙脑减毒活疫苗

8月龄,2周岁

2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流行性乙型脑炎

11

甲肝减毒活疫苗

18月龄

1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甲型病毒性肝炎

12

出血热疫苗

出血热疫情重点地区16-60岁目标人群

3

上臂外侧三角肌

肌内注射

出血热

13

钩体疫苗

流行地区可能接触疫水的760岁高危人群

2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端螺旋体病

14

炭疽疫苗

炭疽疫情发生时,病例或病畜间接接触者及疫点周围高危人群

1

上臂外侧上部

皮上划痕

炭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