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疟疾科普知识
疟疾,老百姓又叫做 “打摆子”,为夏秋之季最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是一种很小的寄生虫,由蚊子传播,当蚊子叮人吸血时,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引起传播流行。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疟疾的主要症状包括发冷、发热、出汗、全身酸痛等,有时还伴有头痛、呕吐、腹泻、呼吸急促等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谵妄、昏迷和休克,以及肝、肾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救治,有可能因病情延误而危及生命。多次发作可致脾脏肿大、贫血等。
全球约有109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疟疾,约32亿人口受到疟疾威胁。流行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其次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南太平洋群岛国家,且主要流行恶性疟。据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 ,2015年全球共有2.14亿疟疾新病例(范围:1.49-3.03亿),大约43.8万人死于疟疾(范围:23.6-63.5万)。全球五岁以下儿童疟疾死亡人数约30.6万(范围:21.9-42.1万)。大部分疟疾病例(88%)和死亡(90%)发生非洲地区;东南亚地区占全球疟疾病例的10%,占全球疟疾死亡人数的7%。东地中海地区占全球疟疾病例的2%,占全球疟疾死亡人数的2%。
疟疾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虫媒传染病。经过多年积极防治,我国疟疾疫情显著下降,流行区范围大幅度缩小。特别是2010年启动全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全国消除疟疾工作进展顺利。到目前除云南省边境地区外,其他省份已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境外输入性病例占所有疟疾病例的98%以上。但是,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经商、旅游等人口流动频繁,特别是往返疟疾高度流行区的人数增多,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恶性疟死亡病例时有发生。对我国的疟疾防治工作带来了潜在的威胁。目前我国输入性疟疾形势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分布广泛。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二是非洲、东南亚地区已成为我国输入性疟疾的主要来源地。由于非洲、东南亚地区疟疾流行严重,我国近年来的劳务输出人员主要流入非洲、东南亚地区从事筑路、石油勘采、农业等野外作业,条件艰苦,防蚊设施较差,疟疾感染率高,使得非洲、东南亚称为我国输入性疟疾的主要来源地。三是输入性疟疾病例主要为青壮年男性。四是输入性疟疾病例中以感染恶性疟为主。
诊断疟疾最简单可靠的检查方法是取患者的外周血液涂片(厚、薄血片)染色后查找疟原虫,查到疟原虫即可确诊。得了疟疾后应及时治疗。间日疟患者一般采用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治疗,在第二年春季还要采用伯氨喹再进行一次抗复发治疗;非重症恶性疟患者可口服青蒿素类复方制剂,如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和复方青蒿素片等进行治疗;重症恶性疟患者应采用青蒿琥酯或蒿甲醚针剂进行抗疟治疗。
预防疟疾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止蚊虫叮咬。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黄昏和夜晚)到野外活动;如必须在户外作业,可穿长袖衣和长裤,皮肤暴露处可涂抹驱避剂,防蚊叮咬;睡前可在卧室喷洒杀虫剂或点蚊香;睡觉时使用蚊帐或长效蚊帐;房屋安装纱门、纱窗。从国外疟疾流行区返回的人员,如出现发热、发冷、头痛等症状,应当主动向口岸检验检疫人员申报,以便得到及时救治。回国后1个月内,如出现发冷、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告知医护人员自己的出国史,便于医护人员排查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