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在线服务>健康教育>详细内容

常德疾控提示:关于狂犬病,你必须了解哪些事?

发布时间:2022-09-28 信息来源: 【字体:


图片

你必须了解哪些事?
第16个世界狂犬病日
关于狂犬病
64ae94ada3034409a66aeed648838f51.png

2022年9月28日是第16个世界狂犬病日,主题是“同一个健康,零死亡”。狂犬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目前狂犬病绝大多数是由动物致伤引起,其中99%是由犬只致伤引起。我省是全国狂犬病发病数最多的省份,虽然近几年狂犬病发病呈下降趋势,发病水平相对前十年处于低发水平,但发病人数仍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湖南省报告狂犬病病例50例,排在全国第一位。因此,了解狂犬病相关的知识非常有必要。




0293d166cfa64ddaa2b2fa5b8a64d06e.png
NO.1
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希腊神话中有负责狂犬病的神。我国在《左传》中出现了逐瘈狗(疯狗)的记录。

ee649a50654b45e7b2247cde81f2b07b.png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因狂犬病患者有害怕喝水的突出临床表现,本病亦曾叫做“恐水病(hydrophobia)”,主要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怕水、流涎和咽肌痉挛,最终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NO.2
狂犬病毒从何而来?


科学研究表明,野生动物是狂犬病毒的自然“储毒”宿主,通过动物间的撕咬等方式进行病毒的传播。其中蝙蝠是最大的病毒库,几乎能够储存狂犬病毒属的各种病毒。



fbaba5406c6c48b98f382a4ef46f2cf6.png


52f9b5d9c4ba434c932df185110e52d2.png


同样的,野生动物通过撕咬等方式将狂犬病毒传播给家养动物或人,完成了病毒从野外坏境到非野外环境的转移。被感染的家养动物通过撕咬等方式将病毒继续传播给其他家养动物或人。




bc0bfb0a91d4458dbbf5546fb89e456a.png
NO.3
人是怎么感染狂犬病毒的?

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中。人在被携带狂犬病毒的野生动物/家养动物咬伤、抓伤或舔舐黏膜(口腔、肛门等)以后,就有感染狂犬病毒的可能。


f31e1e8d5ae24f34a3024ef44f429c09.png




NO.4
哪些人群易感?

人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与动物(犬)接触机会多的人,如兽医、犬类饲养或屠宰者、儿童、猎手尤其容易感染。




NO.5
被动物咬伤
就一定会得狂犬病吗?


当然不是。只有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才有传播狂犬病的可能。而即使是被携带病毒的动物致伤,通过及时、正确的伤口处理和全程、正规的免疫接种,基本能够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NO.6
潜伏期多长?


一般为2~8周,长者可达一年以上。




NO.7
临床症状有哪些?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分两类:狂躁型和麻痹型。


(1)狂躁型

约占80%,患者发病后出现约1~3天的前驱期非特异症状,表现为全身不适、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发热、头痛、恶心等,也可有呕吐、腹痛、腹胀、大便不通、肠鸣音减退等症状。早期唯一的特异症状是约有40%~80%的病人在伤口附近出现烧灼,麻木,针刺、瘙痒等异常感觉。随后出现恐水、畏光、怕风、吞咽困难、狂躁不安,最后死于呼吸、循环和全身衰竭,从发病到死亡一般不超过7天;

(2)麻痹型

约占20%,病程一般比狂躁型狂犬病要长,由蝙蝠咬伤者常见,患者在前驱期后出现肌肉瘫痪,共济失调、麻痹症状,最终死于呼吸肌麻痹和球麻痹。




53db2d3a9af34adc94c6a44e362c0304.png
NO.8
被可疑动物咬伤后,该怎么做?


首先要判断受伤的严重程度,然后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与动物仅有普通的接触或喂养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无需处置。一旦有下列情况发生,您应该立刻处理、就医:

①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这种情况属于II级暴露,需要立刻对伤口进行处理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②有出血的皮肤咬伤或抓伤、或破损皮肤被舔舐、或粘膜被污染,属于III级暴露,应当立即处理伤口、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




图片
NO.9

在就医之前,

我可以做哪些伤口处理工作?


在被可疑动物伤后,伤口处理得越及时,对侵入伤口的病毒的清除和杀灭效果就会越好,因此不管伤者是否准备去医院进行处理,在伤后的第一时间自己先处理伤口都是非常重要的。具体的做法是用流动水(比如自来水)和肥皂水(也可用肥皂)或其它弱碱性清洁剂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


END

来源:湖南疾控



分享到: